朝鮮國(韓語:조선국/朝鮮國 Joseon ?,1392年-1897年)[5][6],南韓稱為朝鮮王朝(韓語:조선왕조/朝鮮王朝 Joseon Wangjo ?[7]),北韓稱李王朝[8][9](韓語:리왕조/李王朝 Ri Wangjo ?[7])或朝鮮封建王朝(韓語:조선 봉건왕조/朝鮮封建王朝 Joseon Bonggeon Wangjo ?),[10]又稱李氏朝鮮,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朝代[11],由原高麗王朝守門下侍中李成桂建立,君主的本貫是全州李氏。其歷經27代君主共五百餘年,國土大體上涵蓋整個朝鮮半島,早期國都最初在開京(今開城),後定都在漢陽(今首爾漢江以北地區)。
1388年,高麗國王王禑派右軍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欲出兵明朝東北地區。李成桂反對出兵,師至威化島(雲山郡)後回軍發動政變,廢黜王禑而立其子王昌為王,控制了高麗王朝軍政大權。1392年,李成桂廢黜恭讓王,在松京(後改名開京,今開城)壽昌宮自立為王,並由明太祖定國號為「朝鮮」(韓語:조선/朝鮮 Joseon ?)[3][12]。1395年遷都於漢陽,將國都更名為漢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後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後最終定都漢陽。朝鮮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為國家統治理念。世宗大王時期,朝鮮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長足發展。諺文的發明也為朝鮮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了條件。朝鮮為明朝的不征國之一[13][6],被明朝評為「世稱恭順」[6]。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朝鮮由於遭到後金和日本的攻擊而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19世紀開始,朝鮮的內部紛爭使國家日益衰落。甲午戰爭後,朝鮮於1897年結束與清朝的宗藩關係並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日韓併合後,大韓帝國滅亡,李氏王朝告終。
李成桂在簒奪了高麗王位後自稱為「高麗王」,即位後即自稱「權知高麗國事」,後並遣使赴明朝,權知高麗國事的地位被中國認可。伴隨著王朝更替,李成桂也受到了更變國號的請求,在與重臣們共同商討了國號變更事宜後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朝鮮國名)和「和寧」(李成桂之父李子春就仕之地)奏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圈定了朝鮮二字。惟前朝「高麗」之名猶存於世,即現今西方國家對南北韓均使用之羅馬字「Korea」譯稱。
在西方學術界,皆以「Joseon」來稱呼這個朝代,並無爭議。然而,在今日東亞的學術界,由於政治因素,對該朝代存在著多種稱謂。因朝鮮王朝君主姓李,加上「朝鮮」二字在朝鮮半島上曾出現過(箕子朝鮮、衛滿朝鮮),[原創研究?]在朝鮮日治時期,朝鮮總督府將該朝代稱為「李氏朝鮮」(韓語:이씨조선/李氏朝鮮 Yissi Joseon),簡稱李朝;古代存在的使用朝鮮為國號的國家則被稱為「古朝鮮」,以示區別。歷代大王實錄則被定名為《李朝實錄》。
大韓民國成立後,南韓人認為「李氏朝鮮」有侮辱性,所以將這一歷史時期改名為「朝鮮王朝」(韓語:조선왕조/朝鮮王朝),簡稱「朝鮮」(韓語:조선/朝鮮);並把《李朝實錄》更名為《朝鮮王朝實錄》。[14]。但中國、日本學術界仍然長期沿用「李氏朝鮮」這一稱呼。近年來,日本和中國逐漸開始有學者使用「朝鮮王朝」這個稱呼。日本的文部科學省在2002年的教科書檢定時表示關於「李氏朝鮮」的稱呼為「不恰當的表記」。發表該意見的理由為,反映日本的學術研究的成果的說明,需要與朝鮮史學界保持稱呼上的一致。[15][16]
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官方使用「李王朝」、「李氏王朝」或「朝鮮封建王朝」的稱謂,在主體史學被認為是第五個國家主體和第二個統一的國家。[17]由於政治上的忌諱,朝鮮從未使用「朝鮮王朝」這一稱謂,在「朝鮮」和「王朝」中間必須加「封建」二字。朝鮮仍稱歷代大王實錄為《李朝實錄》。在歷史教育的場合,對封建統治者進行批判時使用「李氏朝鮮封建統治輩」[來源請求]、「李朝封建國家」等稱呼。
朝鮮王朝君主
廟號 | 諡號 | 明朝賜諡[1] | 清朝賜諡[2] | 諱名 | 在位時間 | |
---|---|---|---|---|---|---|
穆祖 (太祖追崇) |
仁文聖穆大王 | 李安社 | ||||
翼祖 (太祖追崇) |
康惠聖翼大王 | 李行里 | ||||
度祖 (太祖追崇) |
恭毅聖度大王 | 李椿 (蒙古諱孛顏帖木兒) |
||||
桓祖 (太祖追崇) |
淵武聖桓大王 | 李子春 (蒙古諱吾魯思不花) |
||||
太祖 | 康獻至仁啓運聖文神武大王 至仁啓運應天肇統廣勳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高皇帝 |
康獻王 | 李成桂(李旦) | 1392年-1398年(權知朝鮮國事) | ||
定宗 | 恭靖懿文莊武溫仁順孝大王 | 恭靖王 | 李芳果(李曔) | 1398年-1400年(權知朝鮮國事) | ||
太宗 | 恭定聖德神功文武光孝大王 恭定聖德神功建天體極大正啓佑文武睿哲成烈光孝大王 |
恭定王 | 李芳遠 | 1400年-1401年(權知朝鮮國事) 1401年-1418年(國王) |
||
世宗 | 莊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 | 莊憲王 | 李祹 | 1418年-1450年 | ||
文宗 | 恭順欽明仁肅光文聖孝大王 | 恭順王 | 李珦 | 1450年-1452年 | ||
端宗 | 恭懿溫文純定安庄景順敦孝大王 | 李弘暐 | 1452年-1455年 | |||
世祖 | 惠莊承天體道烈文英武大王 惠莊承天體道烈文英武至德隆功聖神明睿欽肅仁孝大王 |
惠莊王 | 李瑈 | 1455年-1468年 | ||
睿宗 | 襄悼欽文聖武懿仁昭孝大王 | 襄悼王 | 李晄 | 1468年-1469年 | ||
德宗 (成宗追崇) |
懷簡宣肅恭顯溫文懿敬大王 | 懷簡王 | 李暲 | |||
成宗 | 康靖仁文憲武欽聖恭孝大王 | 康靖王 | 李娎 | 1469年-1494年 | ||
燕山君 (廢黜) |
李㦕 | 1494年-1506年 | ||||
中宗 | 恭僖徽文昭武欽仁誠孝大王 | 恭僖王 | 李懌 | 1506年-1544年 | ||
仁宗 | 榮靖獻文懿武章肅欽孝大王 | 榮靖王 | 李峼 | 1544年-1545年 | ||
明宗 | 恭憲獻毅昭文光肅敬孝大王 | 恭憲王 | 李峘 | 1545年-1567年 | ||
宣宗 (後改廟號為宣祖) |
昭敬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顯文毅武聖睿達孝大王 昭敬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景命神曆弘功隆業顯文毅武聖睿達孝大王 |
昭敬王 | 李昖 | 1567年-1608年 | ||
光海君(廢黜) | 李琿 | 1608年-1623年 | ||||
元宗 (仁祖追崇) |
恭良敬德仁憲靖穆章孝大王 | 恭良王 | 李琈 | |||
仁祖 | 憲文烈武明肅純孝大王 開天肇運正紀宣德憲文烈武明肅純孝大王 |
莊穆王 | 李倧 | 1623年-1649年 | ||
孝宗 | 宣文章武神聖顯仁大王 欽天達道光毅弘烈宣文章武神聖顯仁明義正德大王 |
忠宣王 | 李淏 | 1649年-1659年 | ||
顯宗 | 昭休衍慶敦德綏成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大王 | 莊恪王 | 李棩 | 1659年-1674年 | ||
肅宗 | 顯義光倫睿聖英烈章文憲武敬明元孝大王 顯義光倫睿聖英烈裕謨永運洪仁峻德配天合道啟休篤慶正中協極神毅大勳章文憲武敬明元孝大王 |
僖順王 | 李焞 | 1674年-1720年 | ||
景宗 | 德文翼武純仁宣孝大王 | 恪恭王 | 李昀 | 1720年-1724年 | ||
英宗 (後改廟號為英祖) |
至行純德英謨毅烈章義弘倫光仁敦禧體天建極聖功神化大成廣運開泰基永堯明舜哲乾健坤寧翼文宣武熙敬顯孝大王 至行純德英謨毅烈章義弘倫光仁敦禧體天建極聖功神化大成廣運開泰基永堯明舜哲乾健坤寧配命垂統景歷洪休中和隆道肅庄彰勛正文宣武熙敬顯孝大王 |
莊順王 | 李昑 | 1724年-1776年 | ||
真宗 (正祖追崇) |
溫良睿明哲文孝章大王 溫良睿明哲文孝章昭皇帝 |
恪愍王 | 李緈 | |||
莊宗 (高宗追崇,後改廟號為莊祖) |
神文桓武莊獻廣孝大王 思悼綏德敦慶弘仁景祉章倫隆范基命彰休贊元憲誠啓祥顯熙神文桓武莊獻廣孝懿皇帝 |
李愃 | ||||
正宗 (高宗改廟號為正祖) |
文成武烈聖仁莊孝大王 敬天明道洪德顯謨文成武烈聖仁莊孝宣皇帝 |
恭宣王 | 李祘 | 1776年-1800年 | ||
純宗 (高宗改廟號為純祖) |
淵德顯道景仁純禧文安武靖憲敬成孝大王 淵德顯道景仁純禧體聖凝命欽光錫慶繼天配極隆元敦休懿行昭倫熙化峻烈大中至正洪勳哲謨乾始泰亨昌運弘基高明博厚剛健粹精啓統垂曆建功裕範文安武靖英敬成孝肅皇帝 |
宣恪王 | 李玜 | 1800年-1834年 | ||
翼宗 (憲宗追崇翼宗,高宗改廟號為文祖) |
體元贊化錫極定命聖憲英哲睿誠淵敬隆德純功篤休弘慶洪運盛烈宣光濬祥堯欽舜恭禹勤湯正啓天建通神勳肅謨乾大坤厚廣業永祚莊義彰倫行健配寧基泰垂裕熙範昌禧立經亨道成獻昭章敦文顯武仁懿孝明大王 |
康穆王 | 李旲 | |||
憲宗 | 經文緯武明仁哲孝大王 體健繼極中正光大至聖廣德弘運章化經文緯武明仁哲孝成皇帝 |
莊肅王 | 李烉 | 1834年-1849年 | ||
哲宗 | 熙倫正極粹德純聖文顯武成獻仁英孝大王 熙倫正極粹德純聖欽命光道敦元彰化文顯武成獻仁英孝章皇帝 |
忠敬王 | 李昪 | 1849年-1863年 | ||
高宗 | 統天隆運肇極敦倫正聖光義明功大德堯峻舜徽禹謨湯敬應命立紀至化神烈巍勛洪業啟基宣歷干行坤定英毅弘休壽康文憲武章仁翼貞孝太皇帝 | 李㷩 | 1863年-1897年(國王) 1897年-1907年(皇帝) |
|||
純宗 | 文溫武寧敦仁誠敬孝皇帝 | 李坧 | 1907年-1910年 |
家族首領[編輯]
畫像 | 稱號/諡號 | 諱名 | 在位時間 |
---|---|---|---|
昌德宮李王 | 李坧 | 1910年8月29日-1926年4月24日 | |
昌德宮李王世子 懿愍文仁武庄至孝明暉皇太子 |
李垠 | 1926年4月24日-1970年5月1日 | |
慈仁溫裕德性純粹懷隱皇太孫 | 李玖 | 1970年5月1日-2005年7月16日 | |
皇嗣孫 | 李源 | 2005年7月16日- (與李海瑗爭位) |
|
文化大韓帝國女皇 | 李海瑗 | 2006年9月26日- (與李源爭位) |
李朝歷代國王
- 太祖 李成桂 1335年—1408年,在位期間1392年-1398年
- 定宗 李芳果 1357年—1419年,在位期間1398年-1400年 太祖嫡次子
- 太宗 李芳遠 1367年—1422年,在位期間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
- 世宗 李祹 1397年—1450年,在位期間1418年-1450年 太宗嫡四子
- 文宗 李珦 1414年-1452年,在位期間1450年-1452年 世宗嫡長子
- 端宗 李弘暐 1441年-1457年,在位期間1452年-1455年 文宗嫡子
- 世祖 李瑈 1417年-1468年,在位期間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 睿宗 李晄 1450年-1469年,在位期間1468年-1469年 世祖嫡次子
- 成宗 李娎 1457年-1494年,在位期間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長子德宗李暲嫡次子,睿宗侄子(王大妃曾垂簾)
- 燕山君 李隆 1476年-1506年,在位期間1494年-1506年 成宗長子
- 中宗 李懌 1488年-1544年,在位期間1506年-1544年 成宗嫡長子,燕山君之弟 (樸敬嬪曾干政)
- 仁宗 李岹 1515年-1545年,在位期間1544年-1545年 中宗嫡長子
- 明宗 李峘 1534年-1567年,在位期間1545年-1567年 中宗嫡次子 (王大妃曾垂簾)
- 宣祖 李昖 1552年-1608年,在位期間1567年-1608年 中宗庶七子德興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明宗庶侄
- 光海君 李琿 1575年-1641年,在位期間1608年-1623年 宣祖庶次子
- 仁祖 李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間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長子,光海君庶侄
- 孝宗 李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間1649年-1659年 仁祖嫡次子
- 顯宗 李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間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 肅宗 李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間1674年-1720年 顯宗嫡子 (張禧嬪曾干政)
- 景宗 李昀 1688年-1724年,在位期間1720年-1724年 肅宗庶長子
- 英祖(英宗) 李昑 1694年-1776年,在位期間1724年-1776年 肅宗庶四子
- 正祖(正宗) 李祘 1752年-1800年,在位期間1776年-1800年 英祖次子莊獻世子李愃之次子
- 純祖(純宗) 李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間1800年-1834年 正祖庶長子
- 憲宗 李奐 1827年-1849年,在位期間1834年-1849年 純祖嫡長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的嫡子(王大妃曾垂簾)
- 哲宗 李昇 1831年-1863年,在位期間1849年-1863年 莊獻世子第三子恩彥君李裀之孫,父為恩彥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壙
- 高宗 李熙 1852年-1919年,在位期間1863年-1907年 莊獻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孫,祖父南延君李球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孫,父為南延君第四子興宣大院君李昰應 (王大妃曾垂簾,閔妃即明成皇后亦曾參政)
- 純宗 李坧 1874年-1926年,在位期間1907年-1910年 高宗嫡長子
注:
- 1896年朝鮮脫離中國的影響,建立大韓帝國,年號為建陽,次年改元光武。1907年改元隆熙。
- 宣祖為明宗的嗣子,正祖為英祖長子孝章世子(真宗)李緈的嗣子,哲宗為純祖的嗣子,高宗為純祖嫡長子孝明世子的嗣子。
- 高宗稱帝後,追上祖先的帝號,追尊太祖康獻大王為太祖高皇帝,孝章世子為真宗昭皇帝,莊獻世子為莊祖懿皇帝,正宗為正祖宣皇帝,純宗為純祖肅皇帝,孝明世子為文祖翼皇帝。之後的兩代南韓皇帝為高宗太皇帝、純宗孝皇帝。
- 1910年南韓被日本吞併後,日本封純宗為昌德宮李王,退位的高宗太上皇為德壽宮李太王,均列入日本皇族。昌德宮李王的王位後被李坧之弟皇太子英親王李垠繼承,1945年日本廢除皇族、華族身份時一併被廢。
留言列表